新闻动态
景德镇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发布时间:2025-07-14 15:40:38

(本网讯:图|蔡琪/文|蔡琪)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青年工作部署,引导青年学子以实干姿态投身基层。近日,景德镇学院机电学院“戎光薪火”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走进浮梁县蛟潭镇胡宅村,以“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和实干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书写青春答卷。


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找准方向。实践队与胡宅村村委会围绕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创新等核心议题深入座谈。村委负责人介绍了乡村发展成效及面临的瓶颈,实践队结合军旅经历和专业知识,从“产业 + 生态 + 人才”三维度建言献策 —— 提出“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产业融合思路,建议通过“青年返乡创业补贴政策宣讲”吸引人才回流,规划 “微景观打造与垃圾分类并行”的宜居建设方案,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研讨的余热未散,实践队已迅速将 “纸上蓝图” 转化为“脚下行动”。队员们化身“多面手”:有的整理乡村振兴政策文件与项目资料,让散乱的档案成为村委会工作的“活字典”;有的拿起扫帚,沿着村里的主干道清扫落叶与杂物,让整洁的街巷成为乡村的新名片;有的组成“除草突击队”,在烈日下清理村委会周边杂草,为乡村添一抹清爽。村委会服务窗口前,队员们体验基层政务办理流程,耐心解答村民关于补贴登记、养老政策的咨询,在“家长里短”中体悟“窗口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每一个镜头,都记录着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躬身实践的身影。

在胡宅村田间地头,队员们用军人作风助力农事生产。插秧现场,队长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呈扇形散开,插秧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宛如执行一场精密的 “战斗演练”。烈日下,汗水浸透迷彩服,他们却始终保持挺拔身姿,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干劲,将原本需要三天完成的插秧任务提前至一天圆满收官 —— 整齐排列的嫩绿秧苗,如同一列列待检阅的“士兵方阵”,尽显军人的严谨与高效。


“翻地如破敌阵,锄草似扫雷场”,这是队员们在荒地攻坚时的口号,更是行动的写照。面对坚硬板结的土地,他们采用三角形站位交替作业,锄头精准入土、翻耕有力,不到半天便将三亩荒地整理成整齐的土垄;清理杂草时,哪怕手被带刺藤蔓划破,仍俯身开展 “地毯式”清除,确保不留死角;播种环节,他们严格测量株距行距,挖穴、撒种、覆土、浇水分工明确、一气呵成,将“精准化”作战思维融入农事生产,让土地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利用。


乡村振兴的底色,是“人情味”。实践队将目光投向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用细致关怀编织温暖网络。走访五保户家中时,队员们不仅帮忙打扫房屋、整理衣物,更细致帮忙检修松动的灯泡,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时响应需求;陪老人拉家常、读报纸、讲政策,用陪伴驱散孤独;为留守儿童开设趣味课堂,辅导功课、讲解心理健康知识,用科学实验课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让爱与陪伴成为乡村最柔软的底色。

在温情之外,队员们化身“乡间普法宣传员”,带着精心准备的法治手册挨家挨户走访,针对农村常见的电信诈骗、养老诈骗等问题,队员们结合真实案例拆解诈骗套路,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虚假信息、设置安全密码,提醒大家“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筑牢防范诈骗的 “思想防线”。从解读法律条文到传授防骗技巧,从解答法律咨询到引导依法维权,队员们用耐心细致的宣讲架起了法治与乡村的“连心桥”,让法治精神在乡土间落地生根。

从政策研讨到田间劳作,从温情守护到法治护航,“戎光薪火”实践队用行动诠释了“脱下军装,不改担当;告别军营,不忘初心”的誓言。对队员而言,这是一次从“保家卫国”到“服务乡村”的角色升华,军旅精神与法治知识在乡村沃土中深度融合,让“担当”二字有了更生动的注解;对乡村而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人力支持,更是法治理念、普法资源与青年视野,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


未来,机电学院“戎光薪火”退役大学生士兵实践队将继续扎根基层,以“人民子弟兵”的姿态投身乡村振兴,让“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与“服务人民”的青年担当,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持续绽放光彩。正如那片整齐的秧苗终将茁壮成长,“戎光薪火”也必将在乡野间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编辑:毛玉婷/一审一校:李思霖/二审二校:刘松波/三审三校:何  晖)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