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简称机电学院)创建于1979年,历经四十余载发展,已成为景德镇学院工科教育的摇篮。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等16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及以上占比达96%,双师双能型21人,硕士生导师6人,江西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省级D类、E类人才3人,形成了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目前开设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艺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近2000人,累计为社会输送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图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机电学院自创建以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办学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走出了一条应用型转型发展之路,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和自动化专业为基础,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应用为特色的专业架构。
二、专业布局
学院紧扣地方产业需求,重点打造以“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工艺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2025年,申报机器人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并筹备2026年的预备案专业低空技术与工程,这些新工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的申报与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机电学院的快速发展。
三、平台建设
目前,学院已建成国家级财政支持的汽车实训中心、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等实践平台,设备总值达1750万元,涵盖机械加工、自动化等10余个实训中心;联合江西牧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工业积木”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基地,基地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主要有七轴工业焊接机器人、智能去毛刺机及控制系统、智能雕刻机等自动化设备,为学生提供全流程实践教学支持;建有景德镇市航空零部件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景德镇学院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科研平台等科研平台,与江西牧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建联合研究院,为师生开展科研提供基础条件。
四、校企合作
机电学院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江西牧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深圳西林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苏州艾尔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德(景德镇)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合作协议;与江西牧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正在共建“工业积木”智能装备现代产业学院。
五、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精准定位,优化培养方案,适配产业需求动态调整
以OBE理念为指导,对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超30%,开设《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其在陶瓷行业的应用》、《无人机飞控系统》等特色课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新增《航空概论》、《陶瓷智能制造》等课程,2025年申报“非标设计与装备智造”“低空飞行器系统工程与应用”“低压电器”等微专业,进一步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
(二)产教融合,深化协同育人
学院与江西牧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建“工业积木”产教融合基地,企业投入2000余万元设备,打造“校中企”实践平台,联合企业工程师开展PLC电气控制、SolidWorks机械软件设计的岗位技能培训;与中德(景德镇)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的技能培训,年均培训学生300余人次;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培养单片机、嵌入式方向的高端技术人才。与江西牧森自动化有限公司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享师资与平台,同时,整合校友资源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并根据企业需求设产业班或微专业班,校友任导师。
(三)能力提升,构建“就业+竞赛”双驱动路径
1.“全链条就业育人”体系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起点,对大一新生实施“五个一”学业目标与“22个行为养成规范”,设“双导师制”与动态监督机制;大二基于“四维分类”(学术研究型、技术研发型、技能操作型、跨界融合型)开展个性化培养;大三按考研、就业、创业等方向精准发力;大四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班,助力同学们高质量就业。
2.“课赛证融通”竞赛体系
建立“院级选拔-省级冲刺-国家级突破”学科专业竞赛体系,打通“课赛证融通”机制。重点瞄准三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蓝桥杯、电子设计大赛、睿抗机器人大赛、先进成图大赛等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A类赛事。组建学科竞赛团队,实行目标化管理。
近三年来,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睿抗机器人大赛、先进成图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余次(国家级一等奖3项)。
(四)全力推行“五个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大一开始明确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 “五个一”:精通一门专业语言、参加一项专业竞赛、掌握一种专业技能、获得一本技能证书、完成一类专业实习。
(五)培养成效
根据产业需求建立“岗位-人才”匹配系统,近三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85%、重点企业就业率4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连续3年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其中,2025年就业率高达87%;2025年考研上岸59人,其中6人考入厦门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安大学等985/211高校及科研院所,53人被上海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省内外重点院校录取,覆盖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核心专业。
六、办学目标与特色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坚定践行学校办学定位,紧扣《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 -2026年)》,对接江西“2+6+N”产业体系和景德镇市“1+2+N”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培养“懂理论、强实践、善创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依托景德镇陶瓷、航空、精细化工等产业优势,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核心办学特色,与江西牧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深圳西林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德(景德镇)工业4.0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等20余家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七、科学研究:以研促教,打造科研团队、服务产业升级
(一)科研赋能教学
近几年学院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市厅级项目12项;横向合作企业7家,项目到账经费80余万元;市级科研平台1项,到账经费12.5万元;授权专利52项,发明专利7项;出版教材6部;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SCI一区3篇)。
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开设《智能装备设计》《先进控制技术》等前沿课程,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二)打造科研团队
学院全面打造景德镇学院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提升机电学院科研水平,在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方向,学院柔性引进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生导师、佛兰德斯技术研究院数据科学家廖文志教授为特聘教授;在材料方向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吕海峰研究员为特聘教授。
(三)平台支撑创新
目前,学院建有景德镇市航空零部件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景德镇学院检测技术与智能控制等科研平台,与深圳西林电气校企共建“电气控制实验室”,与江西牧森共建联合研究院。近三年组织校企联合攻关项目6项,助力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服务产业发展。
八、服务社会:扎根地方,践行责任担当
(一)校地合作,助力区域发展
学院与昌江区产业园共建博士工作站,聚焦企业技术难题,开展系列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联合江西牧森、加西亚开展“微专业”班培养,累计为社会输送技术骨干300余人。近三年承办江西省“1+X”证书培训、企业职工技能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超800人,成为地方产业人才储备库。
(二)乡村振兴,贡献机电力量
学院组建“科技支农”团队,深入景德镇王港村、坑口村开展家电维修、农业机械维护等服务,惠及农户500余户。依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农村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检测、保养技术培训,助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三)志愿服务,彰显责任担当
学院常态化开展“学雷锋”、“迎新服务”、“防溺水宣传”等志愿活动,近三年获校级以上志愿服务表彰10余次。机器人协会、电子创意团队等社团年均举办“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知识竞赛”、“科技作品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九、文化传承与创新:守正创新,培育机电精神
(一)校训精神浸润
以“自强不息,泽土惠民”校训为引领,将景德镇陶瓷文化、航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开设《电子工艺》、《PLC》、《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设计》等特色课程,组织学生参与陶瓷智能制造实践,培养“扎根地方、服务产业”的价值认同。
(二)第二课堂赋能
构建“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多元文化载体,机器人协会、创新创业团队等成为学生成长的“孵化器”,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形成“以赛促学、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
十、党建思政:培根铸魂,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出“匠心筑梦”党建品牌,构建“六措并举”新格局,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将党建工作融入到教学科研业务中,引导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院课程建设水平提升,带动更多教师投身科研工作。同时,鼓励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就业指导等,促进党建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请使用360浏览器8及以上(极速模式)、IE11及以上、Chrome5、Safari6、Firefox 3.6及以上、 Opera 10.5及以上浏览器观看。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更高的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